1949年 〜 1966年 中國
= ID : 110000-C1949F~1966F
←coverage : - 李傳新著「大陸「十七年文學」初版本 (一九四九-一九六六)」文學視界 ; 11, 語言文學類 ; PG0816, 秀威資訊科技 (@台北), 2012年11月
- 王洁(au)「建国后17年文艺工作者的“组织化”及其评价」 南京師大學報(社會科學版) 2002年1期, pp.119-126, 2002年
- 张达(au)「论“十七年”的文学观」 文史哲 2002年1期, pp.25-29, 2002年
- 「“'十七年文学'与文学史研究”笔谈」 江漢論壇 2002年3期, 2002年
- 陈美兰(au)「新古典主义的成熟与现代性的遗忘:对中国20世纪文学中"十七年文学"的一种阐释」 學術硏究 2002年5期, pp.115-120, 2002年
- 刘克宽著「从审美主体选择看十七年文学的公式化和概念化成因」 文史哲 2003年2期, pp.144-148, 2003年
- 曾令存著「"十七年文学"研究的学科史意义」 學術硏究 2003年6期, pp.129-132, 2003年
- 施津菊著「历史视野中的死亡叙事:十七年文学宏大叙事中的死亡话语及其审美意境」 天津師範大學學報(社會科學版) 2003年4期, pp.54-60, 2003年
- 何青志著「十七年东北文学论」 社會科學戰綫 2003年6期, pp.105-110, 2003年
- 宋剑华著「论新中国十七年文学的艺术追求与经验教训」 社會科學輯刋 2004年1期, pp.133-139, 2004年
- 黄开发著「"十七年"文学三论」 江淮論壇 2004年2期, pp.122-128, 2004年
- 刘俐莉著「"十七年"女性对革命历史的温情书写」 江淮論壇 2005年3期, pp.162-166, 2005年
- 方长安著「1949~1966中国对外文学关系特征」 中山大學學報(社會科學版) 45巻5期, pp.12-17, 2005年
- 王巧凤著「“十七年”文学中“文学父权”神话解构」 河南大學學報(社會科學版) 46巻2期, pp.13-15, 2006年3月
- 吴俊著「组稿:文学书写的无形之手:以《人民文学》(1949-1966)为中心的考察」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(哲學社會科學版) 38巻3期, pp.20-27, 2006年5月
- 陈安丽著「试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形成、发展与完善」 首都師範大學學報(社會科學版) 2006年4期, pp.1-5, 2006年
- 吴秀明著「关于“十七年文学”整体评价的思考」 學術月刋 39巻6期, pp.101-103, 2007年6月
- 张光芒著「时代夹缝中的启蒙碎片:对“十七年文学”的价值重估」 學術月刋 39巻6期, pp.104-106, 2007年6月
- 董之林著「无法还原的历史:“十七年文学”研究的历史症结」 學術月刋 39巻6期, pp.106-109, 2007年6月
- 黄健著「“十七年文学”与现代性的重构」 學術月刋 39巻6期, pp.109-111, 2007年6月
- 杨利景著「关于十七年文学如何进入文学史的思考」 社會科學輯刋 2007年6期, pp.248-254, 2007年
- ...
mode=simple
user=
lang=en
XEmacs 21.4 (patch 22) "Instant Classic" [Lucid] (x86_64-unknown-linux, Mule) CHISE v0.25 (Ōkawara) of Sun Feb 12 2017 on app1